中改院:我国服务型消费仍有巨大增长空间
这就是敬畏天命的具体体现。
用程颐的话说,这个学是入道之学,不是科学知识之学。夫持敬用功处,伊川言之详矣,只云但庄整齐肃则心便一,一则自然无非僻之干。
在意念犹动未动之际用工审察,存善去恶,这就是慎独。其关键是,在日用常行之中、语默动静之间,心中要有对待生命的庄敬严肃的态度,要唤起一种神圣感,如同对越上帝般的虔敬之心。它不是指向一个外在的客观对象,它就是对自身生命之理的持守,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[30]。[37] 心无动静语默之间,是从整体存在及其活动上说心,这是朱子关于心的学说的基本立足点,即不能将心分为动静体用两部分。所以,天的主宰意义最终落在生命创造上,落在人的生命意识即仁上,这是理解敬畏之心的关键所在。
能穷理,则居敬工夫日益进,能居敬,则穷理工夫日益密。所以说自慊,但自满足而已,岂有待于外哉。[16]《孟子集注》卷三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238页。
吾方病夫学者诵程子之言而不求其意,遂至于判然离爱而言仁,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。[30]《朱子语类》卷九十五。情字有了着落,性的问题也就解决了。问题在于,如何使本心廓然之体能够全部实现,即全其本心廓然之体?朱子提出即物穷理的方法,于是显出所谓理学与心学的区别。
人的喜怒哀乐之情,尤其是恻隐等道德情感,及其好恶之情,直接决定人的价值选择。——心统性情说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,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。
[6]《孟子集注》卷十一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328页。总之,无论讲心之德,还是讲爱之理,都是讲本心之仁,也就是良心。这个心是性情得以存在的载体即心理机能。[38] 仁自是心,心即是仁,心与仁互释,就是以本心为仁。
发皆中节,情之正也,无所乖戾,故谓之和。当然,以爱言仁与以爱为仁,语言表述不同,含义也不同,但是,以爱言仁,其中便包含了以爱为仁的意思。[15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十二。所谓未发而知觉不昧者,是说知觉处于虚灵明觉而不昏昧的潜在状态,这同时也就是性的存在状态,即不偏不倚之中。
朱子对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述,就是:仁者,爱之理,心之德也。[51]《孟子集注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331页。
存着处是说心是性的承载者,由心而显性,不是说心是一个真的容器,性是一物存放在心中。以生为道,以生为理,这是朱子和理学家关于理的根本观点,理以生命创造为根本内容,是生命创造的原理、原则。
所谓爱之理,是从性情上说仁,是性情体用合一的,是其心统性情说的进一步展开和落实。这样说,不只是由于朱子对儒家经典的解释,同时也是由于朱子继承和发展儒学的需要。所谓心字贯幽明,通上下,无所不在,不可以方体论,既是从功能上说心,也是从存在上说性。但是,朱子对尽心知性的解释,与陆象山不同。[53]《答张钦夫》,《朱子文集》卷三十。[36]《孟子集注》卷一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201页。
因此,他不同意性体而心用之说。吾之所论,以爱之理而名仁者也。
朱子之所以放弃心是已发的旧说,就因为旧说不能说明心灵的全部特征和全体面貌。达者通达之意,就是说,情感才是通行天下的大道。
但是,天地之心并不是像人一样,真有一个心,可说是无心之心。这是天人之际的问题,天地生物是有德的,有德便有心,以心德实现天德,心作为主体范畴,是实现天德的。
朱子之所以强调情字,还在于情感与人的存在价值直接有关。他说:程子之所诃,以爱之发而名仁者也。古人制字,亦先制得心字,性与情皆从心。但存在不是静止不动的实体,它就在流行之中,所谓流行周遍而妙用无不在,就是从功能上说,情是表现性的,知觉是实现情的,这就是心统性情之说。
在朱子之前,张载和二程兄弟已经提出和讨论天地有没有心以及天地以何为心、天地之心与人心有何关系等问题。心之全体,湛然虚明,万理具足,无一毫私欲之间。
理解朱子的心统性情说,似应将概念上的分疏与存在上的论说结合起来,而以后者为落脚点,否则会陷入麻烦。所谓存心就是存养此心,所谓尽心,就是使此心无不尽。
陆象山的立大本之学,固然简易,却被朱子斥之为苟简。他在《仁说》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,并且委婉地批评了程颐之说。
至于朱子谈论最多的四性(仁义礼智)、四情(不忍、羞恶、辞逊、是非)之说,作为其心性论的核心内容,更是讲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关系,二者都统于一心,而道德理性是由道德情感实现的,即由情而知性之有。问:三月不违仁,……莫是心与理合而为一?曰:不是合,心自是仁。未发而知觉不昧者,岂非心之主乎性者乎?已发而品节不差者,岂非心之主乎情者乎?心字贯幽明,通上下,无所不在,不可以方体论也。[26]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237页。
由此可见,心主性情之说是在心兼性情说的前提之下说的,两种说法是一致的,即既说明心性情的统一性,又说明其主体性。因此,朱子的立大本之学,要在方法上下功夫,却被陆象山斥之为支离。
当然,性情也要通过心的知觉思虑作用而成为自觉的主体意识,才能起作用。故孟子曰: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,知其性则知天矣。
[43]《朱子文集》卷六十七。但是,知觉有能知觉者,有所知觉者。